命题的概念:
命题(proposition):非真即假的陈述句。
命题的真假,称为真值:“真”记为T(True)或1,“假”记为F(False)或0。
当真值只有两种的情况,这种逻辑也称为二值逻辑。
例如: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真命题;
“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是假命题;
哥德巴赫猜想是个命题,目前不知其真假。
数学上,为了符号化,用字母来表示任意命题,称为命题变项。例如,可以用 \(P,Q,R\) 三个字母各表示一个命题。
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connective)可以把命题与命题联结起来,构成新的命题。
命题联结词是命题的运算符,相当于1+2中的“加号”。
常用的五个命题联结词的运算优先级:
1. 左边的运算符优先于右边:\(\neg\) \(\wedge\) \(\vee\) \(\rightarrow\) \(\leftrightarrow\)
2. 同级运算符从左往右算。
用真值表可以清晰地描述命题联结词的作用。
否定词:\neg
显示:\(\neg\)
否定词(negative)作用于1个命题,类似于生活中的“非”。
读法:\(\neg{P}\) 读作“ 非\({P}\) ”。
定义:\(\neg{P}\) 为真,当且仅当 \({P}\) 为假。
否定词的真值表:
\({P}\) | \(\neg{P}\) |
---|---|
1 | 0 |
0 | 1 |
合取词:\wedge
显示:\(\wedge\)
合取词(conjunction)作用于2个命题,类似于生活中的“且”。
读法:\({P}\wedge{Q}\) 读作“ \({P}\) 且 \({Q}\) ”或“ \({P}\) 合取 \({Q}\) ”。
定义:\({P}\wedge{Q}\) 为真,当且仅当 \({P}\) 和 \({Q}\) 都为真。
合取词的真值表:
\({P}\) | \({Q}\) | \({P}\wedge{Q}\) |
---|---|---|
0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析取词:\vee
显示:\(\vee\)
析取词(disjunction)作用于2个命题,类似于生活中的“或”。【析:分析,分开。析取:即分开取。】
读法:\({P}\vee{Q}\) 读作“ \({P}\) 或 \({Q}\) ”或“ \({P}\) 析取 \({Q}\) ”。
定义:\({P}\vee{Q}\) 为假,当且仅当 \({P}\) 和 \({Q}\) 都为假。
析取词的真值表:
\({P}\) | \({Q}\) | \({P}\vee{Q}\) |
---|---|---|
0 | 0 | 0 |
0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蕴含词:\rightarrow
显示:\(\rightarrow\)
蕴含词(implication)作用于2个命题,类似于生活中的“推出;如果…,那么…”。
也称为条件词。
读法:\({P}\rightarrow{Q}\) 读作“ \({P}\) 推 \({Q}\) ”或“ \({P}\) 蕴含 \({Q}\) ”。
定义:\({P}\rightarrow{Q}\) 为假,当且仅当 \({P}\) 为真 而 \({Q}\) 为假。
蕴含词的真值表:
\({P}\) | \({Q}\) | \({P}\rightarrow{Q}\) |
---|---|---|
0 | 0 | 1 |
0 | 1 | 1 |
1 | 0 | 0 |
1 | 1 | 1 |
\({P}\rightarrow{Q}\) 中, \({P}\) 称为前提,\({Q}\) 称为结论。这个复合命题称为条件命题。
等价词:\leftrightarrow
显示:\(\leftrightarrow\)
等价词(equivalence)作用于2个命题,类似于生活中的“当且仅当”。
读法:\({P}\leftrightarrow{Q}\) 读作“ \({P}\) 等价 \({Q}\) ”或“ \({P}\) 当且仅当 \({Q}\) ”。
定义:\({P}\leftrightarrow{Q}\) 为真,当且仅当 \({P}\) 与 \({Q}\) 真值相同。
等价词的真值表:
\({P}\) | \({Q}\) | \({P}\leftrightarrow{Q}\) |
---|---|---|
0 | 0 | 1 |
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82986019
参考: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660703/article/details/109322832
参考:https://blog.csdn.net/hunauchenym/article/details/73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