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有染色体,但其结构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有显著不同。
原核生物(如细菌和古菌)的遗传物质通常是一个环状的双链DNA分子,这个DNA分子就构成了它们的染色体,常被称为拟核(nucleoid)。
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主要区别在于:
数量和形态:原核生物通常只有一个环状染色体,而真核生物有多个线性染色体。
细胞位置: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位于细胞质中的一个特定区域——拟核,没有核膜包裹;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位于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内。
结构复杂性: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不与组蛋白紧密结合形成核小体结构(古菌除外,其情况较复杂),结构相对简单;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则与组蛋白紧密结合,形成高度有序的染色质结构。
附加遗传物质:原核生物除了主染色体外,还常含有小的环状DNA分子,称为质粒(plasmid),它们携带非必需但可能有益的基因(如抗药性基因)。
因此,可以总结为:原核生物有染色体,是一个裸露的、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拟核区域,结构比真核生物简单。
在原核生物中,“拟核”和“核区”这两个术语通常指的是同一个结构,即原核细胞中DNA集中的区域,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看作是同一结构的不同称呼。
具体解释如下:
核区(Nuclear Region):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术语,指原核细胞(如细菌)中一个特定的、没有膜包围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容纳细胞的遗传物质(通常是环状的DNA分子)。它强调的是位置和功能——即细胞内存放DNA的区域。
拟核(Nucleoid):这是对上述“核区”结构的正式命名。“拟”意味着“类似”,“核”指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因此,“拟核”意为“类似细胞核的结构”。它描述的是原核生物中由DNA、蛋白质和RNA组成的、高度折叠和压缩的复合体,是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载体。
总结:
核区 是一个通俗、描述性的说法,指DNA所在的区域。
拟核 是该结构的科学术语。
两者指的都是原核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由环状DNA分子高度折叠形成的区域,是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库。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但“拟核”是更准确、更专业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