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快报》报道了纽约州立大学儿位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消息和简略的研究过程。用人工合成的病毒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人工合成的病毒能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只是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
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2.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否定?为什么?
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不属于完整的生命体。生命通常具有细胞结构、能够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并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等特征。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复制和增殖。
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科学家根据已知的病毒基因序列,在实验室中化学合成了其RNA基因组,并成功组装出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这体现了人类在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巨大技术进步。
然而,合成病毒并不等于“创造生命”或“制造生命”。因为:
病毒本身不具备生命的所有基本特征;
合成过程依赖于已有的生物信息(天然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宿主系统(如细胞提取物)来实现功能;
没有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或自主生命系统。
因此,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人工合成了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非生命实体,但并未真正“制造生命”。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否定?为什么?
这项研究应当辩证看待:既有值得肯定的科学价值,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和伦理问题。
应予肯定的方面:
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人工合成病毒有助于深入理解病毒的复制机制、致病原理和基因功能,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促进合成生物学发展:该技术展示了人类操控遗传物质的能力,为未来合成更复杂的生物系统(如人工细菌、基因治疗载体)奠定基础。
验证生命起源假说:通过从非生命物质构建具有生命活动的实体,有助于探索生命起源的可能路径。
应予警惕和限制的方面:
生物安全风险高:脊髓灰质炎病毒曾造成严重公共卫生灾难。人工合成此类病毒可能被滥用或意外泄露,带来潜在的生物威胁。
伦理争议大:制造可致病的病原体涉及“扮演上帝”的伦理问题,尤其当技术门槛降低后,可能被恶意利用(生物恐怖主义)。
监管与责任问题:这类研究必须在严格的安全等级(如P3/P4实验室)和伦理审查下进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结论: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不应一概否定,但必须受到严格的伦理规范和国际监管。对于有益于人类健康、可控性强的研究应予以支持;而对于高风险、无明确公共利益的研究,则应谨慎审批甚至禁止。科学的发展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宗旨,同时防范其潜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