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那段“食志”“食功”之辩如何理解?

2024年12月4日 | 分类: 【语文】

讨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3972547/answer/3230902288

元锡损

滕文公章句下

》里面记载了一些孟子弟子对孟子的质疑。一方面能看出来孟子的确是能言善辩,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孟子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问题时,会选择直接诡辩。

尤其是这一章连续记载了几段回答,虽然没有背景资料表示分别到底是什么时候,但这一章把它们放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暗示。

比如:

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是在问公孙衍和张仪是不是大丈夫吗?不是的,景春是在问,老师老师,你怎么这么菜呀?于是孟子很生气,骂:你羡慕张仪是吧?那是妾妇之道!大丈夫才不干!

又比如:

周霄

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

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周霄是在问古之君子做官的事情吗?不是的,周霄是在问,老师老师,你三个月了都没有官做,出门车载着礼物,是不是好急?然后见了魏王,你怎么连官都混不上一个呢?于是孟子骂他,我是不想做官吗?我是不想翻墙钻狗洞!

然后回到问题上来: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

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彭更说:老师老师,你带着这么几十辆车,几百个人,跑到诸侯那里混吃混喝,心安吗?

注意,他不是说,老师【你自己】混吃混喝心安吗;而是说,老师你【带着这么多人】一起混吃混喝心安吗。

然后孟子回答,人家看我牛逼给我的,尧天下都能给舜,区区混吃混喝我当然心安啊。

彭更说:你无事而食,不可以。这个无事是相比于孟子的主张而言的。因为孟子鼓吹的主要是王道、仁政,即对应前文的“舜受尧之天下”,这个“事”当然指的也是“施政”。因为舜的确表现出他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后来也的确治理了天下。

所以彭更是说,但人家可并没让你做官干活呢,所以你不能带着这么多人混吃混喝。

孟子话题一转,说,多的给少的,这就是“通功易事”,也就是马经

说的社会分工,商品分配。我们多的是孝悌和先王之道,他们多的是钱,我们就是做一场“通易”而已。你为啥看不起我们卖仁义的?

孟子这个漏洞就让彭更逮住了。景春问孟子的时候,孟子可是说,大丈夫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鄙视张仪公孙衍“妾妇之道”的。于是彭更就反问:

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合着老师你平时为道,志就在揽一口饭吃吗?

这个君子之志,问的是老师你到底想干什么。按道理说,君子之志就是“与民由之”,而要与民由之,自然需要有“事”,落在与人民办实事上,然后吃吃喝喝才能“泰”。

但孟子没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是反过来去袭击彭更的后方:

——你管我想干啥呢?我有功(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就能混吃混喝!如果是你,你给谁吃?有志的,还是有功的?

这里彭更就面对一个问题。

按照前面部分的讨论,志=希望做实事,与民由之;而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那么彭更当然选择志。所以彭更说:食志。

但孟子有意把这个问题曲解为,志=想吃饭,功=配吃饭,然后再问:有人把你家砸了要饭吃,你给不给?彭更只能说:不给。

孟子于是单方面宣布胜利:那你还不是只给配吃饭的人吃饭嘛。

实际上孟子回避了“士无事而食”和“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这两个问题。

君子/士去讨论仁义,目的究竟是做实事,还是混一口饭吃?

如果只有一口饭,是给想要做实事的,还是给贩卖仁义只图混一口饭的?

豆子

好吧,这其实是两千多年前,有关“脑力劳动算不算劳动”的辩论。换言之,也可以说“白衣天使该不该拿工资”。

一方是彭更,认为不算。

另一方是孟子,认为算。

这个问题,彭更憋了很久才问的。

那时,孟子带着弟子数百人巡游各国,推广自己的理想主义。他的车后面,还跟着几十辆车,车上全是自己的学生。

这数百人干什么的都有,有如孔子的弟子子贡一样经商的,有如子路

一样孔武有力适合冲锋陷阵的,有谋略深邃适合当军师的,有做大数据管理的,总之确实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沿路推行自己的理念,为诸侯治国出谋划策,找出诸侯管理上的疏忽。

如此,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不愁吃喝的,费用几乎全由沿途诸侯自愿供给。

在齐国,齐王送了一百金。

到宋国,宋君

送了七十金。

薛国小,也送了五十金。

实在不好理解的话,你把“金”换成现代货币

“万”就行了,可能还要乘以5。

这种浩浩荡荡去各国推行理念的做法,让彭更很困惑,他问老师:

这么多人,到各地张嘴吃饭,不过分吗?(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说,不过分啊。

如果不正当,就是一碗饭都不能吃人家的。如果正当,就是继承他的王位,也不过分。你认为舜接受天下这件事过分吗?(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彭更激动了:不啊!可是,老师,士人不做事,却领报酬,怎么能行!(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孟子说:你错了。如果没有人做我们做的事,譬如促进交易,拿有余的,换不足的。那么农民卖不出粮食,妇女也将卖不出布匹。相反,我们打造更好的贸易环境,造家具的和造车的,把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卖出去,人们买来用,再把多的粮食卖给造车的,大家都能从中得益。又譬如,你很忙,来不及照看孩子,但我这里有能人,可以培育你的孩子,让他成为很好的人。然而你却一口吃的都不肯给他,这合适吗?我知道你觉得造车和教书不一样,但那是你的错误,不是别人的错误。教书与造车并没有轻重之别,不可以尊重木匠、车工的同时,又去轻视奉行道义的人。(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

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彭更还是疑惑:造车、造家具,是为了填饱肚子。难道君子求道

,也是为了填饱肚子吗?(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孟子有些无奈了:你为什么要去考察别人的动机呢?别人怎么想的关你什么事?人家只要做了对你有益的事,你就该回馈人家。那么你到底是根据人家的动机,还是根据人家对你的功劳给报酬呢?(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彭更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当然是动机!(食志。)

孟子只好给他举个例子:譬如现在有人去你家,砸你家东西,目的是想让你请客,你愿意不?(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彭更说:俺不愿意!(否!)

孟子说:你看,这就证明你不是依据别人的动机判断要不要给人家饭吃,而是依据别人的功劳判断给不给人家饭吃。(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无功不受禄”与“当仁不让”,便是“食功”的操作守则。

孟子到了齐国,齐王送了他一百金,他没接受,后来又接受了宋国的七十金和薛国的五十金。

陈臻

(孟子弟子,资深会计、大数据管理师,孟子团队管账的):您不是说“其道一也”吗?怎么前后行为不一致?一会儿收钱,一会儿不收?

孟子说:我在齐国没做什么事,凭什么接受馈赠?到了宋国,要远行出使。在薛国,因为想改革,有人想弄死我们,组织对我们的暗杀,薛君

送我钱让我筹备防御,我凭什么不接受?

夜归人

《滕文公下》的一个主题是“道”与“功”“义”与“利”之辨。

彭更的疑惑在于,他把道与传道之人和利与谋利之人对比。显而易见,传道之人,士,也是人。他靠“利”存活。而他所传之“道”又和“利”不相关。不产生利,而获取利,以道为业,以利为功,这似乎又违反道。

而孟子要说明的是,这个命题根本不成立。道义与功利,无法并置,不可比较。

一旦比较,只能承认,道义无用,为道义者不可取利。道义不直接产生利益。因此“士无事而食”。

孟子反对这种并置。士人食功,天经地义。

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道不是诸种利的一种,不可放在同一种逻辑比较。人间要靠功利驱动,这不假。为道之人,也要在功利场上求生存,也不假。或者说直截一点,士要注重功利。但是要以道的方式。

我们承认,人人逐利。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平。付出,要有回报。

所以,士人要做的应该是

通功易事,以羡補不足。

做了该做的事,拿走该有的酬。道自在其中。

只拿钱,不做事与只做事,不拿钱,都是错的。

因此,孟子是讲“食功”的。

俗称“凭本事吃饭”。